Author Archives: 發財橘子

股市傳說實驗室16~週RSI低檔回昇

江湖有種傳說:好公司如果週RSI跌到20以下,再次突破20時,就是一個好買點,以前我在老東家工作時,的確是有個營運員靠這一招在天母買房(當年的天母可比今天的信義區啊),今天的實驗室,來跟大家討論這個江湖傳說,能否形成一個可以實戰的交易策略。

先前有個網紅教大家用八週的RSI來決定0050的進場及出場點:

這個作法勝率頗高,但交易次數不多。

我把這樣的想法寫成以下的腳本:

if barfreq<>"W" then raiseRunTimeError("請改用週頻率");
input:period(8,"期間");
value1=rsi(close,period);
if value1 cross over 20
then ret=1;

然後用週K線去跑電子股前100檔,停損停利都設為20%,回測過去五年的報告如下:

這個作法用在電子股前100檔時,勝率是真的蠻高的,但在空頭市場其實還是會輸,而且MDD也是會超過20%。

所以這還是一個多頭市場限定版的市場傳說,在空頭市場時,還是要謹慎。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15~地緣券商買超到底有沒有參考價值?

市場上還蠻多朋友在介紹「地緣券商」這個概念,這概念聽起來沒毛病,但在實戰上就不知道有沒有用?今天實驗室就來實驗看看這個股市傳說,在應用上有沒有用?要怎麼用?
在XQ系統中,「地緣券商」的定義如下:
以個股為中心,找出位在公司附近的券商分點,預設為 3 公里以內;若距離個股3公里以內券商家數超過30家,則距離改為1公里以內;反之,若券商家數為0家,則距離改為10公里以內。找到符合上述條件分點,即列為此個股地緣券商。地緣券商不含外資券商。
市場一般認為,如果地緣券商買超,可能代表公司的員工在買進,也代表公司內部人看好公司的未來發展,或是預先知道未來公司會有什麼利多。
下圖就是近期地緣券商買超與股價具有明顯相關的例子:

下面這個腳本是地緣券商連續五天買超大於200張:

input:period(5,"最近n日");
value1=GetField("地緣券商買賣超張數","D");
if trueall(value1>200,period)
then ret=1;

如果這個腳本去回測過去五年所有普通股,停損停利都設為1%,回測報告如下:

這樣的績效及勝率其實算是不錯,MDD-20%也在可忍受範圍,但就是有個缺點,一是五年交易次數591次,一年平均超過100次,有點過度交易的情況,其次是五年總報酬70%,平均一年下來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好表現。

我試著加上一些量價的濾網,組成以下的選股策略:

 

 

 

 

 

 

 

結果勝率有高一點,交易次數也有少一點,但總報酬還是不算突出。

所以我回頭檢視回測報告裡的交易分析,按報酬率排序,發現輸錢的案例很多都是公司在台北市區或是市值頗大的權值股。所以在實戰上,當符合地緣券商連續買超的條件後,不妨再檢視看看這些股票是不是權值股?是不是位於台北市內?

整個實驗下來,地緣券商的確是一個很值得應用的選股因子,至於要連續幾天買超多少張最有效,進場後要多少%停損停利,就讓大家自己去做實驗了。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14~本益比位於五年低位區

昨天討論PB河流圖應用面的市場傳說,今天接著討論PE河流圖的應用方式,跟PB河流圖一樣,市場傳說如果股價跌到本益比接近五年的低位區,而且法人開始大買超,那就是一個值得留意的買點。下圖就是最近符合這個條件的一個例子:

根據這樣的說法,我寫了一個腳本如下,用來找出目前股價對應的本益比位低於五年低位區。

value1=lowest(getField("本益比", "D"),200);
value2=lowest(getField("本益比", "D"),400);
value3=lowest(getField("本益比", "D"),600);
value4=lowest(getField("本益比", "D"),800);
value5=lowest(getField("本益比", "D"),1000);
value6=(value1+value2+value3+value4+value5)/5;
if getField("本益比", "D")<value6*1.1
then ret=1;



用這個腳本再搭配近3日三大法人合計買超佔成交量1成以上的選股條件,合組成一個選股策略。

我把這個選股策略拿去回測過去五年的非金融股,停損停利都設為7%。

回測報告如下:

 

如果把停損停利改成20%,回測報告如下:

從這樣的回測結果來看,PE在歷史低點法人進場的勝率不如PB,符合條件的個股檔數則多非常的多,跟 PB歷史低點法人進場的情況一樣,都需要再去設其他的過濾條件才行,例如把法人買超改成關鍵券商買超之類的,都可以減少交易次數,提高勝率。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13~PB接近五年低點且法人買超

這篇要跟大家討論的市場傳說屬於價值型投資,最近很流行河流圖,有一種說法是,如果股價淨值比接近這幾年的低點區,而且法人有明顯抄底的動作,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作多機會。今天我們就來作實驗看看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

首先一樣是先寫個腳本來找那些股價淨值比在五年低點附近的股票:

input:r1(5,"PB距離N個月來低點只剩N%");
input:r2(60,"N個月以來");
setbarfreq("M");
if barfreq <> "M" then raiseruntimeerror("頻率錯誤");
value1=GetField("股價淨值比","M");
value2=lowest(GetField("股價淨值比","M"),r2);
value3=average(GetField("股價淨值比","M"),r2);
if value1 < value3 and value1 < value2*(1+r1/100)
then ret=1;

在這個腳本之外,再另外加上近三日三大法人買超合計佔成交量10%以上的條件,結合這兩個條件,組合成上述市場傳說的選股策略

接著拿這個選股策略去回測過去五年,因為是價值型投資,停損停利都設為20%。

回測的結果如下圖:

 

勝率是68.75%,這表示PB跌到近幾年的低點,而且法人開始用力抄底,的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訊號,不過在操作上,應該加入更多的過濾條件,不然這麼高的勝率,總報酬只有50%,代表獲利時有大量的個股都符合條件,分散了每筆的報酬,如果加上合適的過濾條件,應該可以提高這個選股策略的報酬率。

另外這個策略在崩盤時表現會很不好,特別是像上次疫情這種時候,這種停損設20%還因為意外利空而被停損,對報酬率是蠻傷的

整體來說,這個市場傳說的勝率是蠻高的,難怪有那麼多人喜歡用河流圖表那些股價非常接近PB低點,且法人大買的股票,不過就像回測所呈現的,符合這種情況的股票在大盤殺到低點時有一大串,還是得有其他的過濾條件來優化這個交易策略。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12~大股東連續買超

這一期的股市傳說,我們來討論大股東連續買超,到底是不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買進訊號。

以下圖為例:

彩晶在連續四天代表大股東進出的關鍵券商都買超>500張之後,開啟了一波反彈行情。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聚焦這個議題: 大股東連續買進是不是一個買進訊號?

首先還是先解釋一下XQ關鍵券商的定義:

所謂的關鍵券商,其實就是公司派,要被列入為一檔個股的關鍵券商,一定是近三年內,這檔個股有真的實施庫藏股,然後系統根據庫藏股的公告,回頭去找那段時間大買超的券商分公司,把這些券商分公司就列為該個股的關鍵券商,也因此,如果近三年沒有實施庫藏股,那麼那檔個股就不會有關鍵券商。

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我們想要從籌碼中找出公司派進出的號子,一個常用的做法是透過地緣關係,但這個方法不適用雙北的公司,所以我們就想說實施庫藏股時,公司要買的金額通常會比較大,而且一定會下在跟公司常往來的券商分點,所以就決定用這個方法來定義關鍵券商。

接下來對照這個概念的腳本如下:

value1=GetField("關鍵券商買賣超張數","D");
if trueall(value1>500,4) 
then ret=1;
outputfield(1,value1,0,"關鍵券商買超張數");

這個腳本是找出連續四天大股東買超都超過500張的股票。

把這個腳本拿去回測過去五年,停損停利都設為7%,回測的報告如下:

勝率達到64% ,MDD只有12.6%。

這算是一個還蠻值得更深入研究的市場傳說,大股東進場果然是股價止跌回升的重要參考因素。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10~過去的現金流量比現在的市值高

今天我們來討論的江湖傳說是:如果目前的總市值遠低於「過去十年來自營運的現金流量的總和」,那麼就值得長期投資。

這個江湖傳說好像起源於美國那些價值型投資者,他們的意思是,如果有家公司目前的總市值,遠低於過去十年本業可以賺進來的現金流量,那麼應該是一個長線的買點。

美國有很多獲利穩定的公司,但台灣這種公司比較少,這樣的規則是否依然適用?

我寫了以下的腳本,想要來回測看看:

value1=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1] 
+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2]+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3]
+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4]+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5]
+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6]+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7]
+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8]+getField("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Y")[9];
//過去十年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總和,單位百萬
value2=getField("總市值(億)", "D");
input:ratio(80,"折價比例");
if (value1/100)/value2>=(1+ratio/100)
then ret=1;
outputfield(1,value1/100,0,"十年營運現金流總和(億)");
outputfield(2,value2,0,"總市值(億)");
outputfield(3,(value1/100)/value2,2,"佔比");

這個腳本設的折價幅度是打八折,回測過去五年,持有60天,報告如下:

勝率是56.5%。

如果折價幅度變成六成的話,回測七年的報告如下:

勝率接近60%,且績效遠優於大盤。

顯然這個江湖傳說在台灣也有一部份是可以適用的。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9~增資股即將出籠

這一期來談增資股出籠是不是重大利空?

先說結論:現增股快上市前兩天再去放空輸多贏少,反而是一個作多時機。

但如果是上市前15天去空,則輸少贏多。

市場上的傳說是,如果現增張數佔股本的比例夠高,且無法放空鎖單,或放空的張數不多,在增資股出籠前,會有一波賣壓,可以做個短空。

為了驗證這個江湖傳說,我寫了以下的腳本:

value1=GetField("現增新股上市日");
value2=GetField("現增比率");//每千股可認股數
value3=GetField("現增價格");
value4=GetField("融券餘額張數","D");
value5=GetField("普通股股本","Q");//單位:億

if value1>date and datediff(value1,date)<2//增資股快上市了
and 
value5*10000*value2/1000>10000//增資張數大於10000張
and 
value4[30]>value4-1000//近一個月融券增加沒有超過1000張
and
value3*1.1<close//股價仍比現增價格高超過一成
then ret=1;
outputfield(1,value1,0,"新股上市日");
outputfield(2,value2,0,"現增比率");
outputfield(3,close-value3,0,"現增價差");

 

一樣回測過去五年,停損停利都設7%,回測報告如下:

如果是等到增資股快出籠前兩天才去空,勝率很低,反而是作多,勝率竟然高達67%。

顯示大部份的公司,都不願意馬上就讓現金增資的參加者虧到錢。

如果把腳本改成以下的腳本:

value1=GetField("現增新股上市日");
value2=GetField("現增比率");//每千股可認股數
value3=GetField("現增價格");
value4=GetField("融券餘額張數","D");
value5=GetField("普通股股本","Q");//單位:億

if value1>date and datediff(value1,date)<15//增資股快上市了
and 
value5*10000*value2/1000>10000//增資張數大於10000張
and 
value4[30]>value4-2000//近一個月融券增加沒有超過2000張
and
value3*1.1<close//股價仍比現增價格高超過一成
then ret=1;
outputfield(1,value1,0,"新股上市日");
outputfield(2,value2,0,"現增比率");
outputfield(3,close-value3,0,"現增價差");



作空的回測報告如下

 

這顯示如果在離增資股出籠較早之前,像是前15日,然後放寬融券餘額上限到2000張,這時放空反而比較有勝算。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8~籌碼鎖定率夠高且站上布林值上緣

這一期我們來談的是,股價站上布林值上軌且主力買超達到一定水準,是不是一個好的交易策略?

我寫的腳本如下:

value1=GetField("籌碼鎖定率","D");
Input: Length(20, "期數"), UpperBand(2, "通道上緣");
settotalbar(3);
if value1 >= 7
and close >= bollingerband(Close, Length, UpperBand)
then ret=1;

這裡的籌碼鎖定率,是股本減去董監持股作分母,主力買超作分子。

回測過去七年,停損停利都設為7%,回測報告如下:

雖然勝率也是接近50%,但績效不好。

如果是單純的K棒突破布林值上緣:

close cross Above bollingerband(Close, Length, UpperBand)

回測報告如下:

 

也就是說,股價突破布林值上限,本身是一個不錯的概念,可以搭配再去找其他的獲利因子,但主力大買超顯然未必是靠譜的因子。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7~法人持續買超的低價股

這一期我們來做實驗的市場傳說是:法人持續一直買的低價股是不是好的買進標的?

下面這張圖是這一概念下的成功例子:

這個選股方法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一、股價目前不在近期最高點

二、前一日法人買超>800張

三、最近一日法人買超>1000張

四、過去一陣子大部份的日子法人都買超

五、目前股價<40元

我寫的腳本如下:

value1=getField("法人買賣超張數", "D");
input:period(12);
if close<highest(close,period)
//股價低於計算區間的最高點
and countif(value1>0,period)>period*0.75
//3/4的日子裡法人買超
and value1>1000
//近一個交易日法人買超達1000張以上
and value1[1]>800
//前一個交易日法人買超達800張以上
and close<40
then ret=1;

 

回測過去兩年,停損停利都設7%,報告如下:

勝率有6成,MDD是-17%,交易次數有226次。

這是一個聽起來很有道理,在多頭市場末升段漲到低價股時表現會特別好的選股策略。

我們面對這種勝率高,交易次數不多,在特定時段特別有用的選股策略,有兩個做法,一個是作為可以運用的選股策略之一,但不能單單使用這一交易策略;另一個做法則是研究其勝率高的原因,重新調整參數或加入其他條件。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

 

 

股市傳說實驗室6~指標同步翻多

這一期我們來討論一個常見的江湖傳說:當KD與MACD同時出現買進訊號時,是不是一個多頭訊號?

我在好多個地方都有看到KOL在教大家,同時用多個技術指標來綜合研判進場點,類似像下面這張圖:

這個選股策略要符合幾個條件:

一、MACD的OSC翻紅

二、KD低當黃金交叉

三、RSI在50以上

要符合上述三個條件,我寫了以下的腳本:

input: Length_D(9,"日KD期間");
variable:rsv_d(0),kk_d(0),dd_d(0),c5(0);
stochastic(Length_D, 3, 3, rsv_d, kk_d, dd_d);

input:FastLength(12, "DIF短期期數");
input:SlowLength(26, "DIF長期期數");
input:MACDLength(9, "MACD期數");
variable: difValue(0), macdValue(0), oscValue(0);

MACD(weightedclose(), FastLength, SlowLength, MACDLength, difValue, macdValue, oscValue);

if kk_d crosses over dd_d
and kk_d<30
and oscValue Crosses Above 0
and rsi(close,10)>=50
then ret=1;


這個腳本回測過去七年,停損停利都設為7%,回測報告如下:

雖然勝率有55%,但其實績效算蠻差的,根本不是一個真的可能拿來實戰的交易策略。

要從裡頭挑像上圖這種看起來很威的標的是不難,但要真的這樣下去操作,恐怕會白忙一場。

我有試著把RSI這條件拿掉,改成近5日RSI趨勢是往上。

and linearRegSlope(rsi(close,10),5)>0

回測的結果如下:

雖然回測的數據好一點,但仍然輸給大盤不少,這樣無法實戰,我的建議是,在技術指標出現買進訊號時,不要再去搭配其他技術指標,試著加一些籌碼面的過濾條件,效果可能會好一些,如果一定要加其他技術指標,最好加一些比較具互補性的指標。

舉個例子,我寫過一篇DMI搭配VHF的文章

這裡面我提到了如何用VHF指標來過濾掉DMI指標跑出來的假買進訊號。

我們使用這樣的概念,再配合主力買超佔成交量兩成這個條件,可以寫出以下的腳本:

input: Length(24, "天數");
Variable: hp(0), lp(0), numerator(0), denominator(0), _vhf(0);
hp = highest(Close, Length);
lp = lowest(Close, Length);
numerator = hp - lp;
denominator = Summation(absvalue((Close - Close[1])), Length);
if denominator <> 0 then
_vhf = numerator / denominator
else
_vhf = 0;
input:period(14); setinputname(1,"計算期數");
variable: pdi(0), ndi(0), adx_value(0);
DirectionMovement(period, pdi, ndi, adx_value);
value1=getField("主力買賣超張數", "D");
if volume<>0 then 
value2=value1/volume*100;
if pdi>pdi[1] and ndi<ndi[1] and pdi crosses over ndi
and rsi(_vhf,5)>70
and value2>=20
then ret=1;







用這個腳本去回測過去七年,停損停利都設為7%,回測的結果如下圖:

雖然勝率只有58%,但收益曲線算是蠻平滑,MDD接近16%,在可接受範圍,在空頭市場也有一定的抵抗力,大家根據這樣的思維,可以試著打造自己的多指標交易策略。

===

● XQ【盤後量化選股模組】($1,000) 六大功能,購買就送【台股進階(原價$300)+小道瓊行情(延遲)】➤https://utm.to/48q5pr

● 首次訂閱享7天鑑賞期,首次購買輸入官方優惠碼「@XQ8899」,首月可折抵模組費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