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年前拜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把一檔股票的多空循環走勢分成六大階段,他用兩根不同天期的移動平均線與最新股價的相對位置來定義這六大階段。
1.Recovery復甦期。 收盤價大於50日均線但小於 200日均線且50 日均線小於200日均線
2.Accumalation籌碼收集期。 收盤價大於50及200日均線但50日均線尚未突破200日均線
3.Bullish 多頭走勢期。 收盤價大於50及200日均線且50日均線高於200日均線
4.Warning 高處不勝寒期。 收盤價跌破50日均線,但大於200日均線且50日均線仍高於200日均線
5.Distribution籌碼發散期。 收盤價跌破50日均線及200日均線,但50日均線仍在200日均線之上
6.Bearish 空頭走勢期。 收盤價跌破50日均線及200日均線,且50日均線也處於200日均線之下。
我以鴻海為例,把這六階段分別描繪在上圖。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完美的多空循環,這六個階段是依序出現,我們可以透過這三條均線的位置,知道目前的股價是處於那個階段,也知道接下來當進到什麼階段時我們的交易策略應該怎麼調整。
一般來說,我們會在復甦期開始小量進場,籌碼收集期加碼,多頭確立時再加碼,然後高處不勝寒時獲利了結,然後依序再加碼作空。
於是我寫了一個指標的腳本
1var:m50(0),m200(0); 2m50=average(close,50); 3m200=average(close,200); 4if close > m50 and c< m200 and m50<m200 5then value1=10 6else value1=0; 7if close > m50 and c> m200 and m50<m200 8then value2=20 9else value2=0; 10if close > m50 and c> m200 and m50 > m200 11then value3=30 12else value3=0; 13if close < m50 and c>m200 and m50>m200 14then value4=-10 15else value4=0; 16if close < m50 and cm200 17then value5=-20 18else value5=0; 19if close < m50 and c then value6=-30 20else value6=0; 21plot1(value1,"復甦期"); 22plot2(value2,"收集期"); 23plot3(value3,"多頭"); 24plot4(value4,"警示期"); 25plot5(value5,"發散期"); 26plot6(value6,"空頭");
我個人的觀察是,如果復甦期,收集期及多頭是按步就班地上演,且短線漲幅還不大時,就很值得留意了。
這個指標拿來應用在大型股及指數頗有參考價值。